國家教育獎參選辦法:https://eeis.epa.gov.tw/eeaward/candidate.html
國家環境教育獎獎勵辦法:http://law.moj.gov.tw/LawClass/LawContent.aspx?PCODE=O0120008
2020-05-18
名稱:成功國小 介紹: 位於林內鄉坪頂村,清水溪匯入豐沛的濁水溪所孕育出的紅土台地,茶葉曾是坪頂最主要的經濟作物,但因大量使用化學肥料、農藥等耕作方式,使地利衰竭,面臨日漸式微的發展困境,2005年在坪頂後山土地公廟前,出現紫斑蝶飛舞每分鐘從數百隻至高峰期的萬隻以上,成功國小為了突破困難,便發展出紫斑蝶校本課程,讓曾面臨被裁併的命運,因為紫斑蝶而扭轉危機,打響小校轉型優質的名號。 學生種植蜜源食草,營造紫斑蝶喜歡的棲地,從路過變成停留,除了在成功國小繁衍後代,校園還因此成為開放式蝴蝶園,除此之外成功國小也積極與村長合作,宣導生態保育的重要性,請社區民眾不使用除草劑、農藥,倡導愛護土地,並透過結合「林內紫斑蝶季」活動,進行賞蝶體驗與觀察,領略自然生態之奧秘與珍貴,為讓紫斑蝶教育更加深化,致力於環境保護議題,將生態營造與維護做為校本課程的主軸,培養學生「鄉親、土親、蝴蝶親」,親近大自然、愛護自然生態、營造生態有機校園。 <詳全文>
2020-05-18
名稱:台塑出光特用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 介紹: 成立於民國105年1月5日,與日商出光公司合作生產高值化產品,因考量麥寮地區環境,建廠時特別針對各廠區排放量減量並設有冷卻水塔節能設計,阻隔水分溢散,減少用水量,為現階段麥寮園區最新節能設計第一座! 除了廠內電力、空調及水氣化節能與節水節電教育宣導,另為了更有效率及有制度的落實環保、社會及經濟教育之企業社會責任,後續也將成立「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」監督及執行成效,從企業做起良善的工業廢棄處理,環評承諾廢棄物於園區內處理不外運,採取符合法規、降低清理成本、達到環境效益,以源頭改善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是台塑出光公司之重要目標。 <詳全文>
2020-05-18
名稱:林俊傑 介紹: 自民國86年調任龍巖國小,擔任教導主任時推動在地文化保存,與褒忠鄉四校組成團隊,進行鄉土踏查,共同編纂雲林縣鄉土教材「褒忠鄉情:舞動人生」,也在社區擔任「蔗鄉褒忠‧這鄉有禮專業導覽人才培育工作坊」培訓專業導覽人員 101年擔任雲林縣環境教育輔導團副召集人,推動有機菜園、「生態有機校園」將「有機農業」成為本縣推動環境教育的重點及亮點,連續8年透過環教會議,向22縣市行銷本縣環境教育成果,同時也協助全縣200位校長一起推動環境教育,將環境教育的觸角深入各個校園,另外結合在地夥伴,發覺各校園環教特色,發行8本環教刊物和繪本,記錄著各個環境教育的故事,積極協助環保局推動臺美生態學校計畫,讓臺美計畫落實在本縣持續推動,運用校園植物進行藝術創作和盆菜教學,以及將校園廢才變成教材,讓師生重新認識校園植物,並朝校園老樹呼吸向海綿校園計畫前進,更與國際接軌與日本忠生小學進行環教交流,也將與英國姊妹校Northsid.. <詳全文>
2018-08-09
獎項:優等 名稱:鄭朝正 介紹: 97年調動回雲林縣,回到少年時期常到此活動的草嶺,發現這塊土地似乎變得不一樣,卻又不知變化在哪?那年接下「教育部偏鄉數位機會中心」業務,開始和社區接觸,協助提升居民的資訊能力,那時潛意識的將發展主軸設定為生態與在地產業,也開始在草嶺的生態推廣教育。透過相關課程,三年中,與居民合作辦理各項推廣活動,包含雲林縣的校長戶外教育研習,教師戶外體驗研習,咖啡及苦茶油產業網路行銷,居民生態解說教育等等課程,也藉此深入了解草嶺這塊土地。97年學校因裁併問題,開始辦理「優質轉型」,以「走讀草嶺」為主軸課程,讓學生透過社區訪查方式,紀錄並熟悉故鄉的土地。 99年時因推展各項生態教育活動,發現自己知能的不足,因而至環境資源管理所進修,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臺灣面臨的環境問題,也從中更多面向的去思考自己以往推展課程中的不足與缺失。在100年學校開始重建時,與校長和建築師商討校園設計時,也因能學以致用,提.. <詳全文>
2018-08-09
獎項:優等 名稱:華南實驗小學 介紹: 華南國小是本縣第一批轉型優質的學校,也是帶動偏鄉教育改革學校代表,與當地社區的結合更是緊密,針對在地生活居民的文化、產業與自然素材,來作為教具及教材,以培育孩子認識、探索、發掘正確環境知識、概念與觀念,讓環境教育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,而學校也扮演社區照護及學習中心角色,透過學生與農民互相學習、探討的方式,發展農作附加價值,以市集與網路販售等方式,提升社區推廣能量,讓社區更有活力,帶動地方社區產業並建立特色,更促進了當地居民的防災及生態保育意識,發展社區的人力專業化培訓,落實跨齡長照、社區醫療等社區服務,以一所學校前進,拉動了一處社區、一片土地的發展,以學校三生(生產、生活、生態)概念的帶動下,在當地構築了人、農業與土地的幸福鐵三角。 <詳全文>
2018-08-09
獎項:優等 名稱:北溪社區發展協會 介紹: 北溪社區成立於民國82 年,直到101 年社區開始真正的邁入社區營造的行列,透過虎尾鎮公所執行藝術家進駐社區彩繪計畫,理事長不斷思考著該怎麼去經營及美化社區,持續與虎尾科技大學的鄭元東老師討論及檢討,最後初步定案以紅圖白底主題來彩繪社區,發展協會特色,規劃過程中,多數居民抱持反對的心態,但是透過不斷的溝通,帶回並分享其他的社區規劃的案例、照片讓社區居民了解社區彩繪的影響及後續的維護工作的重要性,歷經六個月的時間,團結作業將剪紙彩繪藝術牆完美地呈現在社區。 從101 年「虎尾彩虹村」之名而開始聲名大噪,不少觀光客、部落客都慕名而來,到現在的「北溪剪紙藝術村」,社區在這6 年一直不斷在社區營造的道路上持續往前邁進,社區一直抱持絕對的理念在執行,不論在人文、產業、環境與文化上,都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目標。 <詳全文>
2017-10-18
獎項:優等 名稱:廖宏彬 介紹: 25年前,廖宏彬校長從擔任雲林縣環境教育種子教師起,在校園方面累積廣興國民小學、興昌國民小學、樟湖國民小學等學校的多年環境教育經驗,在觀察蒐集潮厝現況困境後,著手規劃潮厝3個環境教育工作目標,組織執行架構主要以健康農耕結合環境教育為基礎,以實踐綠校園理念,降低潮厝環境問題,並創造動物學、植物學、建築課程需求,持續深化個人環境教育經驗,發揮磁吸效應,帶領師生及社區實施環境教育學習。 廖宏彬校長更擔任生態暨休閒導覽培訓講師,帶領學校榮獲臺灣特優遊學學校,以及進行友善土地的自然農耕教育示範學校。在社區方面,對於樟湖村觀察入微,在樟湖國小服務期間,除擔任樟湖地區的生態解說員外,更出版專書介紹樟湖的化石與植物。 在雲林縣政方面,歷年受聘擔任雲林縣環境教育評鑑委員、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指導、防災教育委員、戶外教育推動小組,並帶領學生參與雲林縣有機校園認證,榮獲優等,以及參與臺美生態學校.. <詳全文>
2017-10-18
獎項:優等 名稱:八德社區發展協會 介紹: 八德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82年,舊稱海豐崙,由海豐崙部落、林子頭部落、大竹圍部落與新開發新住宅社區所構成。八德社區發展目標以生態保育及低碳社區為主軸,以增進社會福利、文化保存為輔,為友善在地環境及推動環境教育。 社區志工對環境教育的推動工作也不遺餘力,除了參與雲林縣環境保護局辦理之活動,例如環保志工環境知識競賽、環保志工趣味競賽,藉由參與過程中,讓志工瞭解環境相關知識,更提高社區凝聚力及向心力,使社區更團結,共同為環境努力。 八德社區以諸羅樹蛙及原生種植物為主題,營造「海豐崙水蛙窟」生態環境教育場所,不僅增加社區居民的認同感,也成為全國各地參訪及戶外教學之環境教育場所,藉由社區志工的解說及宣導下,不僅能美化社區增加社區特色,更能吸引民眾對諸羅樹蛙與資源回收的好奇與重視,融合環境教育全方位體驗,加強實作之學習,培養愛護環境、珍惜資源,進而保護諸羅樹蛙。 <詳全文>
2017-10-18
獎項:優等 名稱: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介紹: 華山社區多年來在政府與學術機構引導關懷之下,結合社區環境教育人員致力於推動社區營造相關工作,且透過舉辦相關研習會議及實際參與導覽解說活動,以增進人員的知能及累積實務經驗。 華山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的組織架構、工作職掌及執行環境教育編制簡述如下: 華山環境教育學習中心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,全村總面積約為654公頃,其地形略似長方形區塊,且地勢高低起伏大,大部分屬於山坡地保育區。居民主要以務農為本業,區域內栽植有咖啡、茶、竹筍、鳳梨及檳榔等。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81年,以促進社區發展、增進社區福利、建設安和融洽及團結互助的現代化社會為宗旨。在歷經921大地震後,逐漸將社區經濟產業轉型為咖啡產業,造就咖啡廳、餐廳及民宿等,如春筍般林立於社區各角落,奠定臺灣咖啡故鄉之名。近年來,社區更以生態教育結合產業,推動咖啡產業轉型、保育嵙角溪行動、成立社區環境學習中心,以及結合鄰近.. <詳全文>
2017-10-18
獎項:優等 名稱:李鑄恒 介紹: 李鑄恒老師在鎮西國小規劃、執行與深耕環境教育多年,從95年舊校園改建案便開始一連串的發動,當時是以個人及班級經營的方式來推動,最後感動全體師生進而動員響應。陸續鎮西國小的環境教育概念與團隊形成,從早先的友善校園到環境教育法通過,最後全校全面實施,在李鑄恒老師擔任衛生組長一職時,為鎮西國小累積深厚的教學方案基礎。101年鎮西國小成為我國百大環境教育特色學校之一,以及102年獲得能源教育績優學校優等成績,打通鎮西國小在環境教育上的三督六脈,老師是一大功臣。 <詳全文>